在记忆里搜寻了一下才记起最早引起我极大兴趣的旅行文学是余秋雨的各种作品, 最开始是他的《行者无疆》,借助现代媒体节目行走在各种西方城市来讲述欧洲的文明与历史,当时一下子吸引了我,也唤起我很多回忆。似乎我是看到顾庆明在看这本书于是好奇读了几页一下爱不释手,后来继续搜罗他的其他书籍,还买了一本他的盗版合订本。余的书一下子给我打开了世界文明的视野,那些历史久远的遗迹,各种精雕细琢的建筑,以及横向与中华文明的比较,首先在情感上就能把普通读者深深打动, 后来看了《文化苦旅》等其他的书也带我领略了不一样的有人有故事的中华文明,继而他很多探讨历史与文化的书也引导了我的品味;虽然余大师被诟病和批判了很多问题但这种引导与普及还是必须要肯定的甚至是意义最重大的。这本书就是他借凤凰卫视做关于欧洲节目的时机所写的文字,而这个节目还有后续,当时一直在宣传央视会与凤凰合作绕中国周边国家探访,可节目一直也没播出失望了好一阵子。他当时最新的《山居笔记》出版了之后我也像狂热的追星一样买了一本,还清楚记得那时的期待呢,那时候觉得22元的一本书太贵了!
后来在大学也是一直寻找各种讲解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书,“大胆查理”“矮子丕平”“狮心王查理”就是我从图书馆一本书看到的可是现在已经记不起书名了,那是一本难得的通俗易懂又内容丰富的欧洲历史书,似乎是我从图书馆藏书库找到的老书。当时找了不少这样的书,无奈要么翻译太烂要么太多玄而又玄的理论根本没法读;《欧洲文明十五讲》是至今还记得名字的一本,从来没看过却一直念念不忘,以为这种书就是讲西方文明的,大概率也不值一看,肯定满是抽象的概念和自以为是的规律,更多的只是一些通观概览的总结;借着找书还知道了一些民国时期历史学家比如《西洋史》作者陈衡哲和学贯古今中外的雷海宗;甚至英语学习中我潜意识里就一直抱着了解西方文明与文化的最终目的的,一直想读的原著并不是小说而是历史或文化书,记不得多少书名了因为没有一本能通顺读下去,不知道是英语学习的程度太浅还是因为我找的本就是难读的书。《所罗门王的宝藏》是因为看到了所罗门,《死亡诗社》是因为大学时心理健康课看到的电影《春风化雨》,后来才知道我读的也是删减版。上学的时候就注意到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一套丛书《大学生英语文库》,里面的《文明及其不满》,《美国历史名人》,《欧洲历史名人》光看名字我都激动到不行,怀特黑德的《科学与现代世界》更是让我觉得我会成为科学与文明的代言人,我小心翼翼的收起准备时间充裕了再去研读,实际的作用变成了驱使我到图书馆获得满足感,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买的《科学与现代世界》了,等到我真的要读的时候我无奈的发现根本读不下去,最后只好送给严总了;就是在工作之后我购买的英文原版电子书基本都是偏向历史与文化的,刚工作就买了一套床头灯英语《不可不知的欧洲历史故事》,《不可不知的美国/法国/德国历史故事》共6册;像一直在关注的《双语读库》丛书,最开始阅读的竟然是罗斯金的《芝麻与百合》,就因为简介描述他的这本书是关于文化意义上的内容。以前一直想读的原著是说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阿克顿勋爵;兴冲冲买了《常识;理性时代》结果同样是什么也读不下去,虽然是薄薄的小册子但那是18世纪末的英语好多词和现在根本不是一个意思,其实并不好懂;也曾疯狂的找过《Give me Liberty!》的原版好像因为翻译有删节,这本书现在还放在亚马逊上的心愿单里然而书已经被下架了。现在想想这一切竟然都是潜移默化地还是受到了余大师的影响啊!
回过头来再说说余大师的书,很多关于史实的硬伤或者论述的错误被批的体无完肤的,好像缪种流传了误人子弟了天要塌了,但我越来越觉得根本不重要!错误的史实在日常生活中多的是,民间一直把《三国演义》当正史一样津津乐道;教科书还说过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代,还一本正经的介绍张衡的地动仪呢,缪种流传大发了,中国人不照样该吃应该喝喝,天也没塌下来;教科书就算一点错误没有,可谁又爱看教科书呢?所以一些细节的错误根本一点关系没有!如果是太煽情了问题也根本不大,说到底这类书根本就不应该是学术性的严谨第一的著作,它们首先应该就是面向大众的通俗介绍,更多的应该是讲人讲故事引起人的兴趣。如果煽情能煽起对本民族文明的热爱和对异质文明的好奇,多点这样的煽情有什么不好呢?更重要的其实是激发兴趣和提升审美。那些沧桑的古迹和精湛的建筑一出现,人们想要了解过去的冲动其实是很自然的,对比之下自然显出高下,给他最优美最赞叹的东西任何人都不会去欣赏那些粗鄙简陋的东西。
现在近20年后的今天我才突然醒悟到最适合我读的书,我一直所渴望的书其实就是这类讲述历史与文化的旅行游记类书籍,这些书不仅包含地理人文还会有优美景色和沿途人物的描写,再配之以风俗民情食物酒饮其实内容是很丰富的体裁,这不正是文明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么。我绕了很多弯路,通过近20年才明白过来,这个成本实在太高了。现在觉得小说是最不应该阅读的,小说其实是带有很强的历史背景的特别是那些文学经典,这些小说在那个时代就很流行必然带着那个时代很多的语言特色和风俗习惯,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当地的社会文化,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几乎不可能深刻理解这些小说的内在涵义;还有现在这个时代讲故事的体裁方式内容都极大丰富了,再读这些经典小说的情节和套路本身也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了,很多成为经典仅仅是文字本身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和翻译的水平是紧密关联的,我国的翻译有很多问题,文字经常狗屁不通,或者带着浓重的翻译腔,哪还有什么文字的魅力!现在想想《傲慢与偏见》开头交待的前提说一个男人在伦敦有几套房子,没经历过房价增值和财富膨胀怎么可能理解为啥那几个女人非得围着一个男人打转;《欧也妮·葛朗台》不止一次的提及老箍桶匠赚了多少万法郎,不按今天的汇率换算一下怎么可能理解守财奴一切的行为举止和性格特征呢,对于一个一无所知的读者只能是牵强附会和先入为主,不能怪经典没人记读啊;而我国的出版社也是稀里糊涂的一锅浆糊,文学书籍中除了翻译的文字和作者自己的注释外基本没有清晰的背景解读——毫无疑问译者肯定也是个糊涂蛋!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这么多,算回顾过往的读书经历。以后就把自己读过的旅行文学统统罗列出来标注好旅行的时间与地点,最后一列加上自己的阅读时间,作个备忘。
书名 | 作者 | 时间 | 地点 | 阅读 |
---|---|---|---|---|
行者无疆 | 余秋雨 | 2000-2001 | 欧洲 | 2002 |
千年一叹 | 余秋雨 | 1999 | 西亚-中亚 | 2003 |
西班牙旅行笔记 | 林达 | 2005 | 西班牙 | 2014.2 |
带一本书去巴黎 | 林达 | 2002? | 法国巴黎 | 2014.3 |
一路走来一路读 | 林达 | 2002? | 美国 | 2014.3 |
南北西东 | 葛剑雄 | 1996 | 中国阿里 | 2016.3 |
1998 | 英国剑桥 | |||
2000-2001 | 南极 | |||
2006 | 非洲 | |||
午夜降临前抵达 | 刘子超 | 2012 | 中欧 | 2021.9.10 |
失落的卫星 | 刘子超 | 2010-2019 | 中亚 | 2021.9.13 |
单车囧途 | 丹尼·本特 (Danny Bent) |
2008.6-2009.1 | 欧洲-中亚 | 2021.9.19 |
大中东行纪 | 张信刚 | 1963,2010 | 东非-中东 | 2021.10.2 |
老卡拉布里亚游记 | 诺曼·道格拉斯 (Norman Douglas) |
1912 | 意大利南部 | 2021.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