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么快我对旅行文学的兴趣就被耗得着不多了,看着一排实体书和加入心愿单的长长一列电子书已然没了当初那种狂热的心境,2个星期前好像身心已经都飞到20世纪初的意大利和19世纪末的美洲大草原了——《经典游记译丛》几本实体书都是这个时期的外文翻译。还曾设想把游记阅读作为抵抗生活和工作的助推器,然后把所有读到的游记与旅行文学记录整理地点与年代——人应该有一个别样的兴趣和爱好的,现在的感觉却是自我怀疑和索然……
201x年代的中欧与中亚
这2本书整体上还是非常不错的,关键是能讲现在的人和事同时也能讲过去的事和物。最能和普通读者产生共鸣的无疑是那种已经停止存在却又无处不在的隐性的潜伏的制度影响。这在《卫星》中体现的更加鲜明,民族的矛盾历史的积怨发展的困顿就像漫漫黄沙和贫瘠高原一样背景式的存在,让人呼吸沉重。大厦轰然倒塌人们茫然无措或挣扎摆脱或辛苦恣睢,年轻人的选择和想法或让人怅惘或无言以对……很强的代入感,无论因为地理上作为邻国的空间还是似乎刚刚才发生的事件的时间,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特别是与我们自己的历史有交集的地方,时时有震撼心灵的感觉。
可能还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午夜》读起来轻松很多,一些与当代人的情景对话和穿插的小幽默增添不少趣味,尤其是似乎马上要开始的异国猎艳真是极大增加阅读的兴奋度。而行走的过程中信手拈来一些历史掌故也很增加知识性,比如喝着公牛血葡萄酒讲述当地人与土耳其人大战时它的来源,读起来让人兴味盎然;时不时去一趟历史悠久的咖啡小馆,尝一点名称中堆叠各种地名人名的吃食,顺便说说这酒馆的故事/食物的来历这太满足年轻人对“小资”的期待了~ 云淡风轻中坐看海港城市的兴起与没落,王朝帝国的荣光与黯淡,荒野战场的残酷与杀伐,还有并不遥远的流放与镇压,这一切都非常有画面感。
语言上,还是有太多“我认为”,“我发现”,“我意识到”这种很生硬的表述,非常明显的外文行文方式。我一直感觉这种突出个人,显式提及“我”的表达方式不是中文的特色,无论是书面还是口语这种方式让社会性很强的中国人会产生作者是自我的排他的错觉。如果非要说这一代作家有什么历史使命,那应该是形成一种新的语言特色,与以往的表达不同却不是西方语言的中文映射,能够突出观点和自我却更有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