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技术翻译实践

最近在实现一个控件可以自适应布局的算法,看了一些资料,记录下来。
先是两个PPT slice,言简意赅的说明了布局(layout)是什么,针对的对象,所用的一般方法,和布局应用的一些小史。

语言的学习从来是一项重要的技能,翻译一下正好可以练习之。技术翻译一旦了解术语及其含义,相比文艺作品还是相当容易的。文艺作品相关的东西可能很多,时代背景国别情况文化差异甚至语言习惯,而技术翻译只要正确把握说明意图和技术概念应该是不难的——还是先从简单的做起来,不要想当然。

我的技术翻译的原则是:

  1. 语句通顺
  2. 含义明确
  3. 语词简单

第1,2点当然是最基本要求,但对于我国这样的文化大国来说却是不易的。我国据说现在的出版量已是世界第一,技术书籍更是汗牛充栋,但质量就不知了,起码在技术书这块无论是原版引进还是自己出版,在我有限的了解里真是太差了——再说国内也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原创技术书籍。那些烂书里一句话都读不下去,根本就是不明所以,文字堆到一块到底是要让人明白的,我一直恶意揣测这帮写字的家伙根本就没打算让人明白,无论是翻译还是总结都是生涩难懂,面目可憎。这也是我讨厌技术的一个原因,讨厌读技术书的一个原因。这种情况可能因为不是学技术的人书写或者翻译的,或者写字的这些技术人语言文字水平烂糟透顶!第一种情况是出版社不负责任应付差事,看技术书价高量大也就只想着赚钱,找来的人根本不知计算机语言为何物,还记得把SmallTalk译成“小谈话”么?第二种的情况可能更普遍,我国贫乏低劣的教育号称是“素质”但都是虚假和难以实施的,实质一直是应试,考试作文写的一溜溜的,但真要把别人的思想按自己的理解转成自己的语言就容易暴露本质。

把第2点专门提出来的原因是,单个的分句翻译的可能没有问题,意思明白语句通顺,但是把每个分句组成一句话后读起来却让人费解。文字归根结底是要让人明白道理,传递思想。含义明确才是最终目的,语句通顺只是手段。技术更是如此,如果我当初就深受其害,那现在继续重复我所厌恶的,我做的这件事就没有意义。

我个人十分厌恶的一种说话习气就是自顾自地说些不懂的语词,陌生的语词会带入受众一种陌生的语境,让交流者变得有距离。如果身处一群用不懂的词语说话的人中间会产生孤立感,如果对一群人说了大家都不知含义的词语则会产生疏离感。你看美帝总统们的演讲和竞选口号都是些很常用的词汇。码畜们在有非专业人士在场的情况下依旧会旁若无人的说起他们那一套技术词汇,让人半懂不懂的。文科或者艺术男女们倒是很少用专业词汇了但麻烦的是他们表达的时候,要么词语都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要么根本就用得不对要么和许多理工男一样根本说不清一句话,再加上说话语气里一股子飘飘忽忽的劲,真让人恨不得抽他们一巴掌。然而总体上文艺青年还是会比理工男们会表达(bai huo)。要表达好无它,只有多表达,说话是这样,书写也是这样。(咳,我作为码畜现在说话也是过少了,说话经常说不清楚……)

而我无论翻译任何东西,都尽量用简单的词汇,简单的句子;避免英语里各种丛句复合而成的高大上长句;尽量用口语化的语气而避免翻译腔,但又要保证不要与原文出入甚大,总之就是要翻译的对但读起来舒服一点,让文字更有亲合力一点。无可避免的是枯燥和无聊——除非不要搞技术……我甚至极端的认定标准是“信达俗”,技术翻译积重难返,只能矫枉过正。不过好在各种翻译组的状态趋势上似乎不赖,《码农》还有《图灵社区》什么的,这些搞资讯和媒体的都不错(主要是一些技术人的非技术文章)。还是那句老话,万事开头难,重要的是做起来!

dark
sans